随着时代的变迁,各种生活理念、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,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。而真正能流传千古,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,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训。
开国将军的三字家训
刘毓标,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、开国少将。荣授二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曾任第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、政委,江苏省民政厅副厅长、厅长,省政协副主席等职。
刘华苏,刘毓标之子。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会长、原工程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,少将。
刘华苏是刘毓标和夫人赵倩的第三个儿子,“虎父无犬子”,他和弟弟刘华建跟父亲一样,军衔都已至少将。而被问到父亲留给他和其他5个兄弟姐妹的精神财富时,刘华苏说:“三个字:坚、勤、真。”
“1937年两党内战期间,父亲重伤被国民党俘虏,被严刑拷打也没有背叛共产党,而是听说了‘国共合作’的消息,急于把这个消息告诉游击队。”刘华苏说,但因为国民党对外谎称父亲已经投降,共产党根本不相信刘毓标。“父亲没有放弃,一路守在红军经过的地方等着,用瓦片穿线系上‘我是刘毓标,我要见组织,请一定见我’的纸条。红军见到他后依然不信,把他拴在马尾巴上拖着走……”就是这股子“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部队里”的坚韧和坚持,刘毓标最后获得了组织的信任,死里逃生,并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。
“人民利益重于山,革命理想高于天!”这是刘毓标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。刘华苏说,父亲从不干涉他们的个人选择,但是一旦认定自己的信仰、事业,就要一辈子坚守,却是他对每个孩子的要求。他们家6个孩子都经历了知青下乡、后来返城,但没有一个人因为任何挫折而选择其他道路。
刘毓标文化程度不高,很多知识完全都靠自学。刘华苏打记事起,就发现父亲每天都会听广播、看报纸,他还常常告诉他:“知识是多方面的,除了念书,我们还要勤奋地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知识。”刘毓标退休前夕,工作很忙,督促孩子们学习的任务就落在了妻子赵倩身上。每周六晚上,赵倩都会召集孩子们开会,一个个地汇报一周在校情况,母亲给予点评后再一个个看作业。“对儿时的我们来说,得到母亲的表扬和肯定,是最骄傲和幸福的事情。”刘华苏说,也正因为如此,6个孩子比着赛地勤奋刻苦读书,一个比一个优秀。
除了学习要勤奋,生活上也要勤劳。刘毓标家的所有孩子,无论男孩女孩,上小学前都要学会洗衣服、做饭。那时做饭没有煤气,要自己劈柴、用报纸引火,所以男孩都不爱做饭,刘毓标就说:“不学做饭,将来饭都吃不上。”后来刘华苏和弟弟一起下乡,一个班8个人,就他们兄弟俩会洗衣、做饭。他们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。除了做饭,所有孩子都会种地。“每到周末,我们家6个孩子就在院子里干活儿。拔草、锄地、抬粪、施肥,春天种玉米,秋天割小麦,我们不比任何一个农村孩子差。”刘华苏说。
“读书时要勤奋,工作后更要努力。”父亲退休后,家里每年都要开几次“支部会议”。那时作为正师级干部的刘华苏,每次在“支部会议”上都要汇报工作和思想,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和建议。后来家里党员增加,刘华苏的下一代也有党员了,刘毓标依然定期开“支部会议”,第一天没开完第二天接着开。
除了“坚”“勤”,刘毓标给子女们的第三个家训就是“真”。待人真诚,不忘别人恩,忘记人家仇。刘华苏说,他上小学时,一家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,他的同学住在没电灯的棚户区里,一年四季都没有鞋子穿。后来他带同学去家里,同学站在门口不敢进去,母亲走出来把他牵进去,给他倒水洗脚,给他穿上刘华苏的新鞋子、新袜子。“后来那个同学成了我们家常客,也成了我一辈子的朋友。”刘华苏说。母亲还曾给妹妹一个同学家里送米和腌肉,时隔30多年,那位同学来家里说起这件事,母亲却早不记得了。
刘华苏兄弟姐妹6个人都很争气,都继承了父母的坚、勤、真。这位已经年过花甲的少将在采访最后说:“子女有出息是父母最大的骄傲!对我们的父母来说,我们6个子女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而且有所成就。更重要的是,父母的所有子孙后代,无论职位高低,从没有一个人受过一次处分。因为我们都坚持‘坚、勤、真’,因为我们都知道唯有这样,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和交待!”